節慶活動在舉辦過程中,其舉辦城市要進行跨時空的宣傳、組織工作,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從而形成了以節慶活動為核心的“同心圓”式經濟圈。這個經濟圈使生產、消費各要素在一定時空內得以有序、高效、持續地流動,達到最佳經濟配置狀態。然而,不同策劃手段和實施技巧孕育出的節慶活動,在活動開始前如何沖刺,活動進行中如何高效運轉,以及在活動結束后能否仍然保持其慣性拉動作用,其作用和效果卻大相徑庭。首先來看一下,節慶活動這個“同心圓”的核心部分,對形成城市經濟寬幅、持久的活躍狀態,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作用一:投資與消費的雙贏效應 節慶活動對城市經濟的推動作用,首先表現在它能帶來巨大的投資效益和商業消費。近年來節慶表現最突出的功能即是推動經濟的發展,它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助推器。在國外,如美國的南瓜節,巴西、墨西哥的狂歡節,西班牙的斗牛節,法國的葡萄節,德國的啤酒節等,在其舉辦期間無不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商賈和旅游觀光游客的參與,賓館酒店都被擠滿,餐館人頭攢動,市場一派興旺,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言而喻。此外,城市節慶活動為城市提供了潛在的經濟發展機遇。城市舉辦節慶活動,就是以先聲奪人、美聲引人、高聲過人的方式包裝、推介和發展自己。成功的節慶活動,可以為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營造出優良的環境和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在直接經濟價值背后更隱藏著巨量財富。節慶活動不僅具有一個“黃金周”的即時效應,而且帶來了持久的經濟效益。舉辦一個節慶活動,將有數以萬計的人流涌入,對當地的旅游、餐飲、購物、住宿、交通、廣告、通訊、娛樂等行業起著拉動性效應,能有效地激活舉辦地各行各業的消費需求。 作用二:城市知名度的增值效應 舉辦有特色的城市節慶活動,對于挖掘、整理城市文化資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辦好一個特色節慶文化活動,不僅能促進優秀文化的交流,還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荷蘭海牙北海爵士音樂節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內爵士音樂節,已經舉辦了3屆。其創始人迪奧·凡登霍克先生說,音樂節每年都吸引了70萬人來到海牙,有四分之一是外國游客,音樂節使海牙的酒吧、賓館以及整個餐飲業、交通業都出現繁榮景象。節慶活動的自身優勢使其能夠成為一種有效的城市公關的手段。舉辦節慶活動的特定空間使參與者能夠通過節慶活動的各項內容,全面了解城市的自然景觀、歷史背景、人文景觀和城市建設等硬環境和軟環境,較容易對城市形象產生感性認識。節慶活動本身就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舉辦節慶活動就是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廣過程,成功的節慶活動能夠成為城市形象的代名詞。隨著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其城市性無形資產也在不斷聚積和增值,進而不斷增強一個城市的實力。 作用三:城市文明程度的輻射效應 城市的文化定位是指一個城市建設的風格和文化取向,是一個城市整體的文明狀態。一個城市舉辦節慶文化活動,對交通設施、公用設施、環保、綠化、衛生等都有相應的標準和要求。1999年,昆明為主辦“世界園藝博覽會”,對218公頃的世博園區及相關設施的投資總計超過216億元,并相繼建成近20家星級飯店,使昆明及周邊區域的建設至少加快了10年。城市環境的美化,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善,城市改造與管理水平的提高,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節慶文化活動的世界性、藝術性、高科技性特征,使城市人的眼界更開闊,藝術欣賞水平更高,追求科技進步的欲望更強。在節慶活動中,人們的素質得到了提高,創新進取、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得到進一步弘揚。 用“圓心”帶動“同心圓” 我國城市節慶活動存在一些如定位重疊、活動設置雷同,缺乏創新性和品牌意識,可持續性不強,經濟文化結合力度不夠,以及地方政府對節慶活動干預過多等問題,筆者針對這些問題。在這個以節慶活動為核心的“同心圓”式經濟圈中,節慶活動是“圓心”,只有圓心具備了強有力的拉動作用,具備了“定心力”,整個“同心圓”才能高速、穩健地運轉起來。為此,筆者做了如下假設: 假設一:突出特色 塑造品牌 品牌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標簽,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城市也是如此。成功的節慶活動品牌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因此,塑造一個好的品牌,強化其品牌意識,是交出一張含金量高的區域名片的關鍵。但是,有的城市節慶活動的品牌意識不強,還有相當一部分城市在“黃金周”期間花重金打造節慶品牌,之后卻偃旗息鼓,造成巨大的品牌資源浪費。 節慶活動要想具備品牌價值,必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要有亮點、熱點和賣點,把節慶活動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產業特征和自然風光結合起來。節慶活動在內容上既要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普遍接受的需要,也要滿足人們日益追求精神文化先進性的需要;既要“陽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既要發揚光大傳統文化,也要緊跟時代潮流;既要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又要使之與世界先進文化結合起來。 假設二:講求實效 造福民眾 舉辦城市節慶活動就要有資金投入,但錢要花得適當,花得適度,把工夫用在營造當地的鮮明特色上,而不是擺闊氣,講排場。節慶文化活動要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任何文化藝術活動都不能脫離本地區實際情況,超越本地區的社會資源能力,如主題資源不足,加大資金投入但產出效果不佳,不能建立有效的融資市場化運作等,應少辦和緩辦。各個地區、城市如舉辦主題重復的節慶活動,那是一種無效或低效的經濟行為,既勞民傷財,又發揮不了節慶經濟的作用。 假設三:群眾參與 開門辦節 節慶活動必須做到“墻內開花墻外香”,有了群眾普遍參與這個花香之源,才能贏來“花香千里”的熱效應。但在有些節慶活動中,群眾從開幕到閉幕都很難成為主角,節慶活動往往由當地政府部門牽頭主辦,上指下派,按行政方式運作,較少考慮由企業直接承辦。文化企事業單位和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尚未調動起來,沒有贏得民間資源,特別是民間人才和民間資金的普遍參與和聚集。而如今各地政府以振興地方經濟、提高地區或城市知名度為目的,新辦各種“節日”,試圖使“節日”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群眾中鋪開,實在難以讓群眾普遍認同和接受,這是“官辦節日”與生俱來的一大缺陷。 節慶活動要實現大眾化,就必須面向民眾,植根民眾,堅持開門辦節,辦大眾化的節,辦富裕百姓、快樂百姓的節,使游客和市民都能從親身參與中感受到節日的美好和快樂,這樣才能集聚人氣,渲染氣氛,使活動有“氣勢”,有“聲勢”,從而產生節日的熱烈感覺。具體到對節慶的主題、內容、形式的探討上,在對節慶的廣告語、會徽、吉祥物、紀念品的制定上等,都需要積極發動當地群眾和文化界知識界的學者專家獻計獻策。節慶活動只有做到事先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并深得人心,才能喚起群眾的參與熱情。 假設四:政府“幫辦” 市場運作 政府適度、適時地參與組織,可以給節慶活動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節事活動要由政府主辦、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被動參與的官辦運作機制,逐漸轉變為民間組織主辦、政府幫辦、社會參與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這種新變化應當在政府的引導下,充分運用市場經濟規律,把經濟性節慶活動作為一種商品或品牌來經營;通過市場化的運作,節慶活動要積極凝聚包括企業、行業、民間組織等在內的一切力量來“辦節”。 把節慶作為一種商品或品牌來經營,把整個節慶經濟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來實施,可以達到面向市場求生存、求自立、求發展、求壯大的目的。面對市場化運作,政府和企業都應當進行必要的角色轉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找準自己的定位。政府要淡化其主辦者、經營者的角色,轉變為監督者和服務者的角色,同時企業或行業也要淡化自己的參與者、協辦者的角色,勇敢擔當承辦者和主辦者的角色。需要強調的是,在這種角色互轉的過程中,政府必須把握好“幫辦”的尺度,既不能不幫,也不能包辦。政府的幫辦作用主要體現為物色好、培養好節慶活動的組織者與指揮者,幫助他們解決各種矛盾,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工作,不失時機地把他們推上前臺,“扶上馬,送一程”。
|